- N +

一文带你读懂爆火的AI绘画,技术与争议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工智能的赋能,催生了AI绘画。AI技术不但实现了对绘画载体的重构,也进一步重构了绘画的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的触角正在迅速向各行各业延伸,其理念、技术、应用更是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革命性变化。

随着媒介技术的持续更迭,现有的信息与内容生成模式正在被颠覆,内容生产在从PGC(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转向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以后,迅速开始向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内容)进化。

有了人工智能的赋能,AI新闻与AI音乐等新传播形态相继出现,现在AI绘画也已出现,AIGC迈入了新的领域和更高的台阶。AI技术不但实现了对绘画载体的重构,也进一步重构了绘画的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

人们一方面期待AI绘画能为传媒行业带来新的气象,与元宇宙等新传播愿景结合,为智能社会的建设贡献动力,进而革新传媒产业链;另一方面人们则担心AI绘画会给有关行业和产业带来负面的冲击,比如扼杀人类创作能力和机会,导致人机对立,还有AI绘画作品的版权属于人还是机器抑或是平台?

1

AI绘画的技术本质与影响破圈

AI绘画本质上是计算,是利用计算机深度学习,通过神经网络让文字语言和图像进行关联学习,实现只通过输入文字就能生成对应图像的技术。此前绘画专题的社区与论坛主要是扩散画师创作并发布内容,供其他用户欣赏和使用。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新的绘画内容传播平台的生产逻辑转向AIGC,不再依赖画师提供的内容,而是收集互联网开放性资源形成数据库,为其赋予对应的符码,以此为基础转换生成用户需求的内容,实现内容的实时传递与精准触达。在这一过程中,平台结合了内容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身份,重构了传播主体与创作主体,也重构了用户,让用户不仅维持内容接收者的身份,也使其可在输入只言片语创作风格各色的内容后成为新的内容创作者。

AI绘画并不是新近出现的,业界此前就有通过神经网络学习噪声从而重建图像的尝试,这被称为“去噪概率扩散模型(DDPM)”。2018年10月25日,世界首幅由AI创作的绘画《埃德蒙·贝拉米画像(Portrait of Edmond Belamy)》问世,该作品在著名艺术品拍卖行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了43.25万美元的成交价格。画作的创作团队OBVIOUS有意选择了肖像画这种精细而复杂的类型,通过庞大的肖像数据库与不间断的视觉图灵测试完成了作品。他们的创作意图在发布的媒体稿件上非常直观地表达了出来:“不是只有人类才有创造力(Creativity is not only for humans)。”

2022年8月31日,游戏设计师Jason Allen在参加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中“数字艺术/数字摄影处理”项目的比赛时,发表了他通过AI绘图软件MidJourney制作的作品《太空歌剧院》,并获得该项目的第一名。同年8月,美国媒体《大西洋月刊》的一位记者同样在文字中嵌入了利用AI绘制软件MidJourney制作的插画,这件事与《太空歌剧院》事件共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AI创作的热烈讨论,并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2

效率、身份、融合:AI绘画的积极面向

科技发展与媒介迭代在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赋予大众工作、生活各种便利,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高效,让数字社会、智能社会的到来成为现实。在互联网等媒介技术高度普及的今天,AI绘画的开发为数字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这主要体现在身份表达、效率提升与技术融合三个维度上。

首先,当下“数字化身”已然成为虚拟世界的常规逻辑,起到连接人与数字世界的桥梁作用,是人进入数字世界的通证与票据。AI绘画则为用户的形象塑造与个性表达提供了新的方法。用户不再依赖于刻板的模型与图像,而是可以通过相关软件输入指令寻求贴近自己目标的形象,这种高自由度的表达不仅彰显了用户的个性化,使其身份得以充分表达,也能进一步为其提供一种更强烈的沉浸感。

其次,由于AI绘画平台本身也是创作者和传播者,它可以提升相关内容的生产效率与传播效率,降低平台对画作投入的边际成本,节省了用户创作与搜寻内容的时间,提升其使用体验。而在结合平台数据库进行内容创作时,便捷操作和精准匹配也可以使绘画艺术更加贴近大众。

再次,作为一种融合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媒介技术,AI绘画庞大的数据库、高度匹配的特征、丰富多元的内容种类都可以与数字社会、智能传播、元宇宙等愿景结合,成为其中身份塑造、场景建造的重要一环,为其提供动能与想象力,助推整个数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对立、版权、空洞:

AI绘画的消极面向

正如AI绘画支持者们对其在效率提升、身份塑造与技术融合三个维度的高度肯定一般,对AI绘画始终保持怀疑的人也表达了对这种媒介技术可能导致的人机对立、版权纠纷与缺乏“灵魂”的担忧,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不断让AI绘画成为争论的焦点。

首先,高科技渗入大众的竞赛与就业领域后,其高超的生产效率可能带来一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继而导致人机对立。在《太空歌剧院》事件中,尽管其作者由于赛制本身没有对数字技术进行限制而获奖,但业界许多人则始终责怪该作者利用AI技术获奖,认为AI的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让人类无法匹敌,这种巨大的失衡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比如对于很多画家来说,这种数字绘画本身并不是要服务于他们,而是要替代他们,这就会导致他们与AI绘画的对抗。

其次,相比于围绕职业替代的讨论,更多的讨论集中于AI绘画导致的版权纠纷情况。由于AI绘画依托的技术不仅有人工智能,还有互联网,其生产逻辑不仅遵循AIGC,也同样遵循UGC,而这一领域版权争端时有发生,导致AI绘画的版权问题也将不可避免。很多AI绘画平台缺乏版权意识,为了吸引用户,它们往往选择将利用平台生成的内容版权暂时让渡给用户。而平台包库中的素材本身就是收集自互联网,再根据用户需求重新加工。作为回应,有的“被学习”的原创者认为遭到侵权并提出抗议,进而删除自己的作品。

此外,也有人从AI绘画的艺术性角度切入,指出它缺乏“灵魂”,过于空洞。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学者本雅明在其著作《机械时代的复制艺术》中指责机械复制使艺术品的“灵韵”消失一样,不少人也指出AI绘画只是算法的呈现、形式的堆叠,虽然效果上可以以假乱真,但是却失去了人的情感“灵韵”,这样的作品不能被视作艺术作品。种种关于AI绘画的质疑与担忧都让这种新媒介形式似乎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得到多数人的接受与认可。

4

适用范围与技术接受:

AI绘画发展的现行思考

人工智能技术近几年不断进入大众视野,AlphaGo、智能汽车等都是它的杰作,如今人工智能进入内容生成领域,与绘画相结合,在给社会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引起了舆论风波,作为新生事物,这是不可避免的。

AI绘画刚刚起步,未来可期。目前AI绘画的适用领域还不够广泛,主要结合的仍然是相对窄化的CG(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动画)市场。其丰富多元的风格虽然能满足元宇宙对个性化与身份表达的要求,但无法提供足够的拟真度和具身性,很难满足对沉浸感的要求。在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新技术在开发和应用中总是会受到一部分人的拒斥,新技术在重塑生产关系过程中必然会重新建构媒介文化与使用习惯,无论是德拉罗什喊出的“绘画已死”,还是本雅明批判的机械复制艺术,这种事情时而发生。而在面对新技术可能导致的就业结构调整时也需要注意到,旧职业的消亡与新工种的诞生总是同时出现。

就在人们为AI绘画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劣进行激烈论争的同时,资本巨头已开始积极布局这一领域,Stable Diffusion、NovelAI等平台都在AI绘画领域占得一席之地,而Meta的AI视频平台Make-A-Video也已经起航。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AI绘画等一系列AIGC平台的争论也许将告一段落。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于网络,有删减,仅作行业资讯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处理。


返回列表
上一篇:AI绘画爆红网络,背后争议不断……
下一篇:快手“AI 漫画”特效大火,牵手头部小程序意间 AI 绘画解锁更多玩法